回到首頁
臺大通識課程地圖

台大課程地圖

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

臺大課程網

演講: 我的學思歷程

臺大校園資訊網

瀏覽人次: 1101373

臺大通識教育理念與目標
  自從民國70年本校前校長虞兆中教授提出「通才教育」作為辦學理念以來,本校對推動通識教育不遺餘力,其理念與定義乃秉持:「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並與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性之關係的教育。」在此理念下,本校通識教育強調不同學術領域之間對話、溝通與融合的可能性,除了避免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斷裂,以及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斷裂之外,拓深學生的文化資源,拓展全球視野,並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能力。故在通識教育規劃上,將通識課程分為八大領域:文學與藝術、歷史思維、世界文明、道德與哲學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數學數位與量化分析、物質科學、生命科學。
臺大通識課程五大精神指標
  為達成本校通識教育之理念與目標。以下將通識課程五大精神指標條列如下:
一、基本性: 課程內容應包含人類文明之基本要素。相對於工具性、應用性或休閒性課程而言,通識課程之內容應具有基本性。所謂「基本性」,指課程應涉及人類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質素而言。
二、主體性: 課程內容應能直接或間接地建立人的主體性,引導學生能以本身為主體去看待知識,透過討論、思辯、批判與比較,去瞭解自己,以及與己身相繫的自然世界、社會環境及時代與文化。
三、多元性: 課程內容應以拓廣學生視野、消除人種在性別、族群、階級、與文化上的偏見為目標、養成尊重多元差異、「人類一家」的胸懷。
四、整合性: 課程內容應整合不同領域之知識,以啟發學生的心智、拓展專業知識之直觀與創意,並賦予新的詮釋與意涵。
五、貫通性: 課程內容所探討的問題應淺顯明白,不宜預設學生須已修讀系統性專業知識為前提,但課程之內涵應有引導作用,可藉由問題的探討而逐步深入專業知識,而有通貫之效果。
臺大通識教育課程目標
  廣義來說,通識教育包含共同教育(國文、外文、體育、服務)及通識教育(文學與藝術、歷史思維、世界文明、道德與哲學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數學數位與量化分析、物質科學、生命科學),以下為本校通識教育各領域之課程目標:
國文課程
課程目標
  1. 通過經典文本的解讀,使學生熟悉人文思維程序,並深度了解中國的人文傳統。
  2. 透過討論與寫作,增進學生思考及語文表達能力。
說明 首先,經由代表性作品的選讀,使學生對中國的人文傳統有深一層的認識。其次,經由對經典性文獻的研討分析過程,使學生熟悉人文思維的程序與方法。最後,經由口頭討論與寫作練習,一方面增長學生的思考以及表達能力,一方面促進學生對一己生命的自覺,而導向成熟人生觀的建立。
外文課程
課程目標
  1. 以實用、豐富的教材,培養外語聽說讀寫的能力。
  2. 發展良好的語感。
  3. 增進欣賞外國文化的能力。
  4. 透過外文資料的閱讀搜尋、組織歸納、演講報告、團體討論等方式,訓練學生獨立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5. 建立良好之外文自我檢查、編輯、以及遵循正確書寫格式的習慣。
  6. 奠定外文終身學習的基礎。
說明 外文(含英文及其他外文)課程之目標,首先在透過實用、豐富之教材,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一方面訓練基本外語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敏銳之語感,以使同學能更準確、更有自覺地運用外語。此外,外文課程亦著重加強學生之批判性思考、圖書館及網路搜尋資料能力、組織歸納能力、演講報告技巧、團體討論技巧、遵循正確書寫格式之習慣、以及自我編輯、校對等習慣與能力;並強調不可抄襲、誠實、負責任等正確做人處事原則。所有課程之終極目標,均在培養學生外文終身學習的基礎。
體育課程
課程目標
  1. 幫助學生瞭解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
  2. 訓練基礎運動與專項運動的技能與鑑賞能力。
  3. 養成主動參與及規律運動的習慣。
說明 引導學生經由體育課程的學習,了解運動對於體適能的提升與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並藉由運動技能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專項運動技能,進而養成規律與積極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
服務課程
課程目標
  1. 落實本校品德教育,養成學生負責、自律、勤勞、服務與互助合作之美德,提供學生關懷社會實踐的機會。
說明 透過服務與反思讓學生從與被服務者之互動中培養人文關懷、溝通表達、團隊合作與尊重多元文化之核心能力。
(一)文學與藝術領域
課程目標
  1. 培養鑑賞文學藝術作品的能力。
  2. 培養表達自我感知與想像創造的能力。
說明 經由閱讀分析文學與藝術作品,培養學生思辨、批判、想像、創造、審美的能力,進而開展其對自我生命的深度感知,以及人文世界的多方面關懷與反省。
(二)歷史思維領域
課程目標
  1. 培養歷史思維的能力,使學生能獨立思考。
  2. 增進學生對不同歷史脈絡中人的處境的反省能力,以提升其關懷社會的情操。
  3. 建立經典閱讀習慣,以提升文化素質。
說明 通過歷史學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分析重大歷史事件或長期歷史變遷,或藉由閱讀歷史名著,以啟發學生歷史意識,培養學生進行歷史思考的能力,並引導學生建立古今之間的相關性,反省自身在歷史脈絡中的主體性。
(三)世界文明領域
課程目標
  1. 培養學生欣賞多元文化的能力。
  2. 增進學生對自己文化傳統的瞭解。
  3. 剖析不同文化與宗教間的異同,使學生懂得尊重與欣賞其他文化。
  4. 引領學生反省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說明 引導學生瞭解世界各地域文明的特色,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瞭解自己文化傳統,尊重並欣賞其他文化與宗教的精神,以反省自身在全球文明對話新時代中的定位。
(四)哲學與道德思考領域
課程目標
  1. 培養學生思考與探索人生根本課題的能力。
  2. 訓練學生瞭解與反省哲學基本課題的能力。
  3. 發展學生道德思辨與倫理判斷的能力。
說明 哲學為追求智慧的學問,探索的對象是人生、社會、世界與宇宙各方面的真理、美善、理想與神聖。道德思考則關切如何做人與生活的人生實踐課題,其最基本的三個問題是:我為什麼活著?我應該怎樣活著?我如何能活出應該活出的生命?針對哲學基本課題與人生三問,本領域提供哲學素養及生命教育的基礎課程。
(五)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
課程目標
  1. 促進學生對民主法治精神及社會群體異同存在的瞭解。
  2. 發展關懷社會、造福人類的使命感。
  3. 培養履行公民責任的態度及能力。
說明 透過社會科學知識及民主法治的學習,使學生瞭解社會科學分析方法及當代社會的重要議題,並探索社會群體異同的存在,以增進學生關懷社會、造福人類的使命感,培養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
(六)數學數位與量化分析領域
課程目標
  1. 培養量化推理的能力。
  2. 建立數學的思考方法。
  3. 培養欣賞數學特質的能力。
說明 期待學生瞭解量化推理與數學的思考方法,以作為各種學科的學習基礎,以及瞭解生活上常用的統計等分析工具的理論基礎,並培養學生欣賞數學內涵中以簡馭繁的精神和結構完美的特質。
(七)物質科學領域
課程目標
  1. 透過自然界相關課題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瞭解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永續關係。
  2. 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探索的思維模式,掌握推理、驗證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3. 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科技在社會中的發展,並增進科技社群與非科技社群的對話。
說明 透過物理、化學、天文、地球及環境科學、工程與工技等相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科學知識,且首重發展出具備理性思辨的科學態度與永續倫理,以及創新、溝通、發表、對話的核心能力。
(八)生命科學領域
課程目標
  1. 促進學生對生命奧秘的瞭解與欣賞。
  2. 引發學生主動探索生物科技對人文社會衝擊的意願。
  3. 培養學生尊重生命並以實際行動保護大自然的能力。
說明 透過生物學與生命科學的介紹,引導學生暸解生命的起源與生物世界的奧祕。期待學生學習正確的生命科學的概念,啟發學生探討生物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培養學生尊重並保護大自然的物我交融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