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班
教育目標
  1. 實驗及認知心理學領域:訓練學生以科學實驗的方法,研究人類的各項心智能力,如感覺、知覺、注意、學習、記憶、語言、思考、問題解決、創造以及決策行為,並瞭解當代心理學在以上各個領域的研究現狀與發展。
  2. 人格及社會心理學領域:本課程之教學目的包括三個主要的方向,首先需瞭解有關的心理學理論及研究之演變趨向;其次在熟悉相關的社會科學知識,同時掌握有關的研究方法;然後要敏感於周遭生活、社會、與文化現象。本課程之最終目的在於培養具有文化敏感度,能針對社會行為現象,結合心理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獨立進行人格與社會心理研究之研究者。
  3. 發展心理學領域:幫助同學暸解個體由胚胎開始直至老年的心智發展歷程及改變機制,並介紹用以探索發展議題的各種研究方法及其背後的邏輯。發展心理學所涵蓋的議題則幾乎包含所有類型的心智行為,例如:生理、感覺、知覺、動作、認知、語言、情緒、社會認知、親子、手足及同儕關係等,除了對各議題的深入瞭解,也強調各種心智活動的整合性發展。
  4. 生物心理學領域:本領域探討心智活動的生物基礎,訓練學生整合心理學與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與理論知識,並從分子、細胞、系統、行為等層次探討動物至人類的認知或社會行為之正常及異常機制,且斟酌擴展至瞭解心智現象中個體、族群、或文化差異的發展與演化。
  5. 工商心理學領域:課程計劃之設計,旨在幫助有志於攻讀工商心理學之學生,及早安排學習計劃、按部就班完成學習歷程並對有意就業的學生提供必要之工商心理學專業知識,做為進入就業市場的準備。有意攻讀本組課程之學生,必須瞭解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及研究趨勢,掌握有關的研究方法,熟悉相關的社會科學課程,並對管理實務工商組織的運作有一般性的認識。
  6. 心理計量學領域:心理計量學目的在發展量化模式,以增進及提升心理學研究者對人類行為與心理歷程的解析,期能培養學生具備問題分析、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之能力。此領域涵蓋內容可概分為五大類:測驗理論、因素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型、度量化方法、其他統計方法、以及計量相關數學模型及研究法。
  7. 臨床心理學領域:本課程之教學目標為令學生能依據「科學家—實務工作者」雙角色模式,將心理學各領域的知識應用於臨床心理學之實務工作與研究,包含心理衡鑑、心理治療以及心理病理的知識與理論之學習、實務工作能力訓練、以及此三方面研究能力之培養。本領域並再細分為成人精神醫學領域臨床心理學、兒童精神醫學領域臨床心理學、臨床神經心理學、以及臨床健康心理學等四個次領域。碩士班著重實務工作之基本能力的培養,以便進行全年度之臨床實習,而在完成實習並通過碩士論文考試後,符合專業執照國家考試之資格。
學生核心能力
  1. 學習專業領域知識
  2. 設計、執行與批判研究
  3. 撰寫研究計劃與報告
  4. 執行專業工作能力
課程規劃
本系課程列表
課程分類課程名稱(建議修課年級)
基礎知識課程 高等發展心理學() 高等工商心理學() 高等人格社會心理學() 高等心理計量學() 高等認知神經科學()
領域必修課程 高等人格心理學() 高等生理心理學() 人格理論() 高等社會心理學() 臨床神經心理學() 精神病理學:理論與實務() 精神病理學:理論與實務二() 健康心理學() 臨床神經心理衡鑑() 高等組織心理學() 高等認知心理學() 臨床健康心理學一() 臨床健康心理學二() 臨床兒童心理學() 高等診斷心理學及實習上() 高等診斷心理學及實習下() 高等心理治療學與實習上() 高等心理治療學與實習下() 臨床健康心理學() 兒童心理衡鑑() 精神科臨床心理學實習() 臨床健康心理實習() 臨床兒童心理實習() 臨床神經心理實習二() 臨床復健心理實習一() 臨床兒童心理實習二() 精神科臨床心理學實習一() 精神科臨床心理學實習二() 臨床神經心理實習一() 精神病理學:理論與實務() 精神科臨床心理學實習一() 精神科臨床心理學實習二() 臨床神經心理實習一() 臨床神經心理實習二() 臨床健康心理實習一() 臨床健康心理實習二() 臨床兒童心理實習一(3) 高等心理診斷與衡鑑() 臨床健康心理衡鑑() 進階心理診斷與衡鑑() 高等心理治療學() 進階心理治療學() 臨床健康心理治療()
演講系列課程 專題討論()
研究方法課程 實驗設計() 心理學與社會議題專題研究()
指導教授建議課程 認知表現的個別差異專題研究() 語言心理學獨立研究二() 語言心理學獨立研究三() 臨床神經心理學專題研究十一() 人格心理學專題研究四() 語言發展與障礙專題討論一() 臨床心理學特論五() 費區納心理物理學() 情緒與雙元歷程專題討論() 本土理論的建構與實徵研究() 英文學術論文寫作() 選擇行為專題研究三() 語言發展專題() 費區納心理物理學二() 選擇行為專題研究四() 行為神經科學專題討論一() 計算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三() 社會神經科學專題討論一() 兒童偏差行為() 言語科學專題討論(一)() 身體覺察的心理學探討() 言語科學專題討論(一)() 語言發展與障礙專題討論二() 發展心理學專題() 言語科學專題討論(二)() 言語科學專題討論(三)() 語言發展與障礙專題討論三() 言語科學專題討論(四)() 言語科學專題討論(五)() 語言發展與障礙專題討論四() 選擇行為專題研究五() 計算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四() 社會神經科學專題討論二() 感覺神經科學專題討論(一)() 能動感專題討論() 計算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五() 社會神經科學專題討論三() 認知模式特論() 計算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六() 社會神經科學專題討論四() 腦與意識專題研究一() 認知與老化專題討論() 腦與意識專題研究二() 計算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七() 社會神經科學專題討論五() 腦與意識專題研究三() 計算互動腦科學專題討論一() 計算互動心智科學專題研究一() 計算互動腦科學專題討論二() 計算互動心智科學專題研究二() 腦與意識專題研究四() 閱讀心理學研究() 創造力專題討論研究() 語言發展與障礙專題討論一() 社會心理學理論() 社會心理學研究法() 因素分析() 認知發展專題() 發展心理學特論一() 發展心理學特論二() 臨床心理學特論一() 臨床心理學特論二() 組織行為研究法() 學習記憶神經生物學() 工商心理學專題研究(一)() 工商心理學專題研究二() 工商心理學專題研究三() 工商心理學專題研究四() 組織與創新() 華人組織行為專題() 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三() 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二)() 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一() 人格心理學專題研究二() 網路心理學專題() 社會心理學研究法() 本土社會科學的理論與研究() 本土社會科學理論的建構() 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四() 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五() 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六() 社會心理學專題研究七() 高等知覺心理學() 認知電生理學導論() 專注當下、思緒漫遊與創造力專題研究() 科學論文寫作: 認知科學研究二() 親子互動觀察() 兒童語言障礙專題() 高等兒童法學心理學() 高等法律心理學() 應用發展心理學專題() 心理學與社會議題() 正念取向的心理治療專題:理論與實務() 發展與司法心理學專題研究() 正向心理學與文化() 發展與司法心理學專題研究二() 司法心理學研究之批判分析() 數理心理學特論一() 數理心理學特論二() 心理數理模型應用特論() 數理心理學特論三() 功能性磁振造影分析方法深論() 神經時間序列資料基礎分析() 視知覺與注意力專題研究三() 創意與認知功能提升專題研究() 創意與認知功能提升專題研究二() 科學論文寫作: 認知科學研究() 臨床心理學研究的科學論文寫作() 焦慮與憂鬱專題討論上() 焦慮與憂鬱專題討論下() 正念取向的心理治療專題:理論與實務二() 焦慮與憂鬱專題討論() 臨床心理學特論三() 臨床神經心理學專題研究() 臨床神經心理衡鑑見習一() 臨床神經心理衡鑑見習二() 腦與心智功能專題研究() 腦與心智功能專題研究二() 老化與心智大腦功能專題() 認知與老化專題討論() 結構方程模型() 排序與表徵取向模式特論() 心理計量專題研究一() 心理計量專題() 心理計量專題研究一() 心理計量專題研究二() 心理計量專題研究二() 心理計量專題研究三() 心理計量專題研究四() 心理計量專題討論() 心理計量專題研究五() 心理計量專題研究六() 心理計量專題研究七() 臨床心理學特論四() 學術寫作專題() 學術寫作專題() 提升科學寫作與口頭報告專題討論() 科學口頭報告進階專題討論() 英文口頭報告() 語言早期介入專題討論一() 心理物理學特論() 心理物理學特論二() 心理物理學特論三() 心理物理學特論四() 心理學專題研究督導() 選擇行為專題研究一() 神經與行為模型建構() 選擇行為專題研究四() 神經時間序列資料進階分析() 司法心理學書報討論() 神經與行為模型建構() 語言心理學() 心理計量概論() 心理計量專題() 類別資料分析() 組織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專題討論() 行為觀察與互動分析() 生理與記憶() 行為神經科學研究方法() 神經系統功能() 心理學數理方法() 心理度量法專題() 多變項分析() 應用線性統計模式() 情緒研究專題討論一() 性格心理學專題研究() 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 良好臨床晤談習慣() 人格心理學專題研究三() 性格心理學專題研究二() 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二() 華人本土心理學() 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三() 語言心理學專題研究() 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五() 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四() 認知神經心理學() 臨床健康心理學專題討論() 健康心理學概論() 文化心理學專題() 文化心理學專題(二)() 語言辨識() 身心覺察能力的提升:實作與文獻討論() 兒童身心提升專題討論:課程設計與實作() 意識控制與心智彈性專題研究() 意識控制與心智彈性專題研究一() 身心覺察能力的提升:實作與文獻討論二() 身心中軸覺察與正念:實作與文獻討論() 跨感官消息處理() 跨感官消息處理專題研究() 跨感官消息處理專題研究二() 跨感官消息處理專題研究三() 跨感官消息處理專題研究四() 跨感官消息處理專題研究五() 跨感官消息處理專題研究六() 意識與知覺專題研究六() 老人學專題研究() 習慣的分析與衡鑑() 心理學資料處理與模式應用() 心理學資料處理-以R為例() 老年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專題一() 夢的心理學() 夢的心理學與其應用() 心理學研究專題討論三() 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七() 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八() 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九() 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十() 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十一() 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十二() 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十三() 語言之造影專題研究十四() 腦與語言() 心理學數理方法二() 決策與選擇行為特論() 質性研究法() 文化心理學專題二() 文化心理學專題三() 文化心理學專題四() 文化心理學專題五() 文化心理學專題六() 正念與情緒調節() 自我、情緒與動機專題研究() 自我、情緒與動機專題研究二() 孝道心理學專題() 人際關係與溝通() 家庭心理學() 行為觀察與互動分析實習() 演化心理學() 社會認知專題討論()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十一()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十二()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十三()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十四()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十五()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十六() 大腦功能與神經編碼() 生物檢測技術應用在心理學() 意識與知覺專題研究一() 意識與知覺專題研究二() 藍光、睡眠、與心理() 心理學應用與產品事業化(一)()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二()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五()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六()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七()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八()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九() 生理心理學專題研究十() 生理與記憶專題三() 生理與記憶專題四() 生理與記憶專題五() 生理與記憶專題六() 生理與記憶專題七() 生理與記憶專題八() 生理與記憶專題九() 生理與記憶專題十() 生理與記憶專題十一() 生理與記憶專題十二() 生理與記憶專題十三() 人力資源管理() 消費者心理學() 性格心理學專題研究三() 認知發展() 兒童法學心理學() 兒童受暴經驗() 閱讀心理學() 語言發展() 神經藥物心理學() 兒童語言障礙() 犯罪心理學() 應用社會心理學() 社會情緒發展() 社會情緒發展專題二() 使用者經驗專題討論二() 使用者經驗專題討論一() 心理學於人因與設計() 犯罪、毒品與人性() 創造力理論與培養() 溝通障礙導論() 臨床心理學概論() 臨床神經心理學概論() 習慣之培養與改變() 災難與創傷心理學專題一() 習慣心理學與其應用() 知覺與注意力專題研究一() 知覺與注意力專題研究二() 知覺與注意力專題研究三() 知覺與注意力專題研究四() 注意力與記憶專題討論一() 注意力與記憶專題討論二() 視覺專題研究一() 視覺專題研究二() 視覺專題研究三() 功能性核磁造影概論() 注意力與記憶專題討論三() 注意力與記憶專題討論四() 視覺神經科學特論一() 感覺神經科學專題討論一() 感覺神經科學專題討論二() 感覺神經科學專題討論三() 視覺與觸覺神經科學一() 感覺神經科學專題討論四() 色彩知覺() 感覺神經科學專題討論五() 神經編碼數理方法() 視覺神經科學() 神經系統模擬: 理論與實作() 感覺神經科學專題討論六() 視覺與觸覺神經科學一() 感覺神經科學專題討論七() 感覺神經科學專題研究八() 視覺專題研究四() 視覺專題研究五() 視覺專題研究六() 視覺專題研究七() 視覺專題研究八() 視覺專題研究九() 立體視覺() 知覺理論() 心理與神經資訊學() 心理與神經資訊學專題研究一() 心理與神經資訊學專題研究二() 心理與神經資訊學專題研究三() 心理與神經資訊學() 社會脈絡下的記憶書報討論一() 心理與神經資訊學專題研究四() 發展精神醫學一:自閉症類群() 諮商理論與技巧()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未來發展